本文由椿瑞健康撰写,转载需经授权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一个重大元凶,其在国内的严峻形势尤为引人关注。在中国,肝癌不仅是十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具有难以早期发现、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以及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等特点。
在肝癌的治疗版图中,手术切除因其能够直接去除病灶,被公认为一种高效且关键的治疗方法。然而,这一疗法并非对所有患者都适用,大约只有30%的患者符合手术切除的条件。由于肿瘤自身的特异性(如位置、大小、侵袭性)以及患者个体的解剖结构差异,许多患者遗憾地面临着手术不可行或术后复发风险陡增的困境。
为了突破这一治疗瓶颈,近年来,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免疫疗法这一前沿领域。目前,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或转移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为肝癌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性“刹车”,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展现出了独特的抗肿瘤效应。
多项前沿研究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明确指出了术前免疫治疗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治疗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肿瘤的高风险特征,为原本认为不可切除的肝癌病例创造出手术切除的新可能,极大地拓宽了治疗方案的边界。
更重要的是,术前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并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摧毁微小的转移性癌细胞,这种前瞻性的干预手段对于预防未来的远处复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肝癌患者争取了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椿瑞健康特此为您科普这一重要医疗进展,为您增强对先进治疗策略的理解与信心。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何发挥作用?
在肝癌的综合治疗策略中,术前引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应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创新疗法不仅能够显著地缩小肿瘤体积,有效减轻患者的肿瘤负荷,还极大地提升了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激活并强化患者的免疫系统,ICI有助于清除潜在的微小残留病灶,进而在长远角度上降低了术后复发与远处转移的风险,为患者带来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类前沿的抗癌药物,其工作机制在于精准地打破肿瘤细胞为逃避免疫攻击而设立的“防护网”。这些肿瘤细胞通常会利用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等)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而ICI则能够特异性地阻断这些检查点,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使得免疫细胞能够重新获得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从而实现抗肿瘤的免疫应答。
术前免疫治疗临床研究
一项最新研究(doi:10.1158/2767-9764.CRC-24-0151)系统回顾了2017年至2023年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接受肝癌切除术的92名患者的预后情况,其中特别聚焦于36名接受新辅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患者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初始,该亚组患者中有超过六成(61.1%)因高风险疾病特征,如高血清α胎儿蛋白水平、大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门静脉侵犯及多发性肿瘤,而被视为不符合传统手术切除标准。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新辅助ICI治疗组患者初始呈现出与较差预后相关联的高风险特征,但令人鼓舞的是,该组患者的预后却与直接手术组相近。具体而言,新辅助ICI治疗组中有高达94.4%的患者成功实现了切缘阴性的手术切除,且中位无复发生存期达到了44.8个月,与直接手术组的49.3个月相差无几。值得注意的是,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数据尚未达到观察终点。
此发现不仅提示了术前ICI治疗在改善高风险肝癌患者手术可切除性及预后方面的潜力,还为这一新兴治疗策略在肝癌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但坚实的证据支持。同时,研究也强调了未来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必要性,以更深入地探究术前ICI治疗在不同风险等级肝癌患者中的具体作用与机制,为制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奠定科学基础。
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优势与风险
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优势:
l 扩大手术适应症:对于原本因肿瘤体积过大或位置不佳而被认为不适合直接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能够显著缩小肿瘤尺寸,从而拓宽手术切除的适用范围,使更多患者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l 降低术后复发概率: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能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有效清除潜在的微转移灶,减少术后复发的根源,进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预后质量。
l 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方案通常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多数患者能够良好耐受,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为术前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风险:
l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尽管总体安全性良好,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仍可能触发一系列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皮肤反应(如皮疹)、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以及内分泌系统异常(如甲状腺功能紊乱),需密切监测并适时干预。
l 肿瘤超进展风险:虽然罕见,但部分患者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可能出现肿瘤非但不缩小反而加速增长的现象,即“超进展”。这提示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肿瘤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哪些患者适合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目前,术前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策略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类肝癌患者群体,旨在为他们带来更为积极的治疗前景:
l 肿瘤体积庞大或位置敏感的患者:对于那些因肿瘤体积过于庞大或紧邻关键脏器而难以直接实施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缩小肿瘤体积、改善其解剖位置,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手术切除机会。
l 肿瘤多发或伴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针对肿瘤多发、伴有血管侵犯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术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这类治疗不仅能够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清除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灶,还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
l 免疫检查点表达阳性的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与肿瘤组织中的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表达阳性的肝癌患者而言,术前应用此类药物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发起更为猛烈的攻击,从而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重要提示:本文所提供的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信息和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和了解。对于任何医疗问题或疾病治疗,强烈建议读者务必遵循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医疗决策应基于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替代专业医疗意见。